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教育学基础 第2版 第二版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
作者:淘宝掌柜  文章来源:淘宝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0-29 10:38:5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教育学基础 第2版 第二版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

教育学基础 第2版 第二版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
  • 淘宝价格:9
  • 宝贝类别:其它外语
  • 累计销售:1
  • 添加时间:
  • 卖家信用:
商品描述:

商品详细情况

\

基本信息

\

教育学基础 第2版 第二版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

\ \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页码:40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504140821
·版本:2版
\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丛书名: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
\

\

\

\

\


\ \

\

\

\

\

内容简介

\ 有鉴于此,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高师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公共课教育学的调查研究情况,于2000年底开始策划组织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的编写工作。2001年6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的教育学专家、教师在北京召开了“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研讨会。会上,大家认真交流了各校教育学公共课教材的使用现状,深刻分析了现有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的特色与不足,在充分汲取现有一些优秀教材营养的基础上,初步拟订了《教育学基础》的编写提纲和编写体例。会后,在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又对编写提纲和体例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力图使教材体系新颖、结构合理,内容充分反映时代特点及国外同类教材之优点,科学性、研究性、应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教育学学科的公众形象。\

\

\

\

\


\ \

\

\

\

\

目录

\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 课程组织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课堂教学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四节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五节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级组织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 学生评价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 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 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第四节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
\ [看更多目录]\

\

\

\

\


\ \

\

\

\

\

文摘

\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例如,一个刚看完电影的人可能会说,“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一位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可能会反思说,“我之所以堕落到今天,是因为我从小就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一位政府公务员可能会在某次大会上说,“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一位家庭主妇可能会对自己的邻居说,“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等等。这些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像“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中的“教育”;一类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像“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中的“教育”;再一类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如“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中的“教育”。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还是第一种用法,因为无论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如果不伴随着教育对象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都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
人们对“教育”概念的日常理解构成了日常教育生活的基础。但是,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一些常用词汇一样,人们尽管可以很自如地使用,却往往缺乏比较明晰和深入的思考,更不用说形成系统化、专门化的知识。对“教育”概念的常识理解对于个体日常教育生活来说也许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专门的社会教育事业来说却远远不够。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仅是建立在对“教育”概念的常识理解基础上,并受后者指导的话,那么它的教育水平和质量是很值得怀疑的。所以,教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人们把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从常识水平提升到理论水平,对它进行比较深入和系统的分析。
(二)“教育”的词源
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在法语中,教育是"educalLtion”;在德语中,教育是"erzie-hung'’,三者均起源于拉丁文"educatio”,其复数是"Mucalttisnis”。“educatio”是个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are”转换来的。“educa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are”合成的。前缀“e”有“从……出”的意思,而词根"ducare”则有“带领”或“引导”的意思,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