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解析华人买办在中国常被奉为楷模的真相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沪江法语(http://fr.hujiang.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7-20 06:00:0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几天前,一位在法企工作,奉派回国做主管的朋友回法。好久不见,问朋友生活怎样,他答,痛并快乐着。为什么?他说,外企主管工作压力大,身体劳累,辛苦。国内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总被高捧高迎,比在法国平平凡凡工作,扬眉吐气得多,心里“舒坦”,这是快乐的事情,有一种“衣锦还乡”的荣耀感。

朋友个性幽默,做事低调。他半开玩笑地告诉我,现在国内常把他们这些洋买办奉为“成功楷模”,这不是个别现象,是整个社会的认识。国内好像除了经济发展快速,其他价值观、道德观都在倒退,令人担忧。

朋友这代人,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八十年代“计划内”公派大学生,学成后找到一家法国企业工作,获得正式身份。他说还有一部分人,当时找不到工作,又不愿回国,就通过政治避转成正式身份,海外华人将之半正半谑的称为“叛国”。公派学生政治避难留外后,找工作,进公司顺顺当当,“躲进小楼成一统”,优哉游哉享受着世外桃源生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少人被派回中国开拓业务,翻身农奴把歌唱,做起了“洋主管”。早先,国家对于这些海外滞留不归的公派留学生,规定缴纳赔偿金,政治避难者,不可以回国,要回必须写悔过书之类,到底这些在海外工作的公派留学生最后缴纳赔偿金与否,到底写不写保证书,估计也是因人因事而异的。倒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他们之中回去投资创业,做起洋买办的倒是大有人在。

回过头来看,中国人对洋买办充满“仰慕之情”已非一时半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被迫接受西方价值观,崇洋媚外的心态就做下病根,渐而形成一种“唯洋是举”、“粘洋即荣”的社会氛围。当然,艰难求学的海外学子能够进入所在国的企业或公司,有其优秀一面。凑巧的是,原来在外国公司只是一个普通打工仔的员工,摇身一变成洋买办后,再与国内崇洋媚外沃土相融,与“有钱等于成功”的功利氛围结合,与道德的偏失环境互牵互动,产生出这种特殊的、令国人仰慕的“成功群体”。他们外表披着买办外衣,金光闪闪,内抱虚张,唯利是图,在中国享受各种殊荣,这种荒唐的误会,是当下中国奇怪的社会现象。

我问朋友,在此种氛围下你是如何处理的呢?他说:平衡吧,这边是公司,吃饭饭碗,得保证公司效益;那边是家园故乡,两者之间周旋,伤害国家利益的事儿不做,大节不亏,心里踏实。他觉得,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住脚,必须货真价实,竞争越激烈,越要戒骄戒躁,这是做企业的宝贵经验。一个社会,人们观念中出现道德偏差需要得到及时纠正,人们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才能营造出一个正常的良好社会。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诚信务实、理性严谨,必须如此,才会获得人家的尊重。

朋友以一个“故乡的圈外人”经历和见解,以海外成功人士道出的隐私和问题,真的说到点儿上了,值得我们深思。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