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Bossa Nova的闲人日记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FONTAINEBLEU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3/18 21:22:37  文章录入:celine  责任编辑:celine

上世纪50年代,作曲家Antonio Carlos Jobim和歌手Joao Gilberto将温和的巴西节奏和慵懒的随意吟唱相结合(据谣传,“西海岸爵士”在这桩好事中充当了媒婆的角色),顺产了可爱的爵士宝宝:Bossa Nova。
Bossa Nova在节奏上往往采用独特的以两小节为单元的编排,并以第1, 4, 7, 11, 14拍为重拍,——这种让人抓狂的3-3-4-3-3结构导致全身上下每一块筋骨都开始不自觉的摇摆。

4月7日:晴,今天不上班
第一个懒腰在早上7点半发生。想起办公室里那台老是死机的电脑,心情郁闷之极。于是,躺在床上拨弄吉他,想起一个叫Charlie Byrd的人。
Charlie Byrd:爵士吉他手,大师级人物。虽然不学无术,也不知“股票”是哪个门派的乐器,但凭着自己出神入化的十指禅圈了乐迷们不少钱。不过,他怎么弹都好听,自然是愿者上钩,还没听说有谁买了他的唱片后悔的。面对他的唱片,向来挑剔的我也只好乖乖的掏腰包买单。因此,他在众多巴西老头中算是混得不错的了。
翻出Charlie Byrd领衔的五重奏出版的唱片《Du Hot Club De Concord》——被洋文目录搞得一头雾水,可听来却几乎全是熟悉的旋律。吉他、口琴、小提琴,散发出完整的加勒比海味道。虽然多数曲目编自民间流传已久的乡谣,然而毫不古板的演奏和巧夺天工的编排使每首曲子都浑然天成,细巧精致,久听不厌;已被无数人听过无数遍并且具有无数个版本的“Moon River”,在Charlie Byrd的手下显得无比的俏皮,让人忍不住想捏一捏这个巴西人的老脸蛋,不亲一口誓不罢休。
舒缓、惬意的节奏,不温不火地在房间里游走,让我舒筋活络。那微微颤抖着的,究竟是床还是我的脚?无暇思考的我只知道一件事:春光无限好,赶紧睡大觉。

4月8日:又是晴,又不上班
第一个懒腰在上午9点钟发生。打开窗,闻一闻春天。有人说今天要纪念Kurt Cobain,我说一个死人关我什么事,我要把今天的唱机包给《Getz/Gilberto》。
Getz就是Stan Getz,大名鼎鼎的Tenor Sax吹家。说实话,我觉得Stan Getz的个人专辑并不怎么样。比起巴西本土乐手Arne Domnerus在Pony Canyon公司出的精选集,Getz个人发表的那张多少有点不伦不类的《Big Band Bossa Nova》实在是小儿科之极。然而,出版于1964年,由Getz和Bossa Nova音乐的传奇人物Joao Gilberto以及Antonio Carlos Jobim合作完成的《Getz/Gilberto》,却成了名留青史的爵士经典。这近乎完美的33分钟,使原本只属于乡巴佬的收音机里的音乐开始登堂入室。同时,Stan Getz和Charlie Byrd在1963年合作的专辑《Jazz Samba》也被重新发掘。从此,Stan Getz成了一代名吹,永垂不朽。
《Getz/Gilberto》里最出名的歌当属〈The Girl From Ipanema〉。所有与Bossa Nova沾边的唱片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收录了这首歌,版本也都大同小异。而〈Desafinado〉〈Corcovado〉也被三教九流们乐此不彼地翻来翻去,“色士风大师”Ian Goudie和“流行天王”George Michael也在此列。
在Bossa Nova女歌手中,Astrud Gilberto和Elis Regina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概也就相当于“国语流行曲”界的徐小凤和蔡琴吧。《Getz/Gilberto》里所有的女声部分就是由Joao Gilberto(相当于刘文正)的“家支部”Astrud Gilberto在轻描淡写间完成的——Astrud慵懒、随意、不修边幅的声音,和她老公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在这对神仙伴侣面前,辣妹和贝克汉姆这两个大俗人实在没什么看头。
令人怎么也想不通的是,Astrud竟然是个“housewife-turned-singer”。一个巴西主妇出来随便哼哼几句就能成为一代天后,那要是全巴西的下岗女工、洗衣婆、终点工都出山唱歌,发烧友们岂非要全部破产?!
呷一口咖啡,想象着Ipanema的阳光和比基尼,忍不住痴痴傻笑。什么时候和巴西通商,非得去看看Ipanema的Girl不可。而现在,正是与老婆大人喝下午茶的好时机:今天这样的心情下,只要是神经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不会找茬吵架,哪怕有谁已经一个礼拜没洗过碗。

4月9日:还是晴,还是不上班
第一个懒腰在上午10点钟发生。伸出手把一张Joao Gilberto的精选CD塞进唱机,开始整整38首快乐。开一瓶红酒,看瓶塞站在桌上扭动腰肢。
Joao Gilberto:第一个把歌唱得无比懒散的人,我淘唱片时永远的通缉犯。
最著名的Bossa Nova作曲者无疑要数Antonio Carlos Jobim,他包办了〈The girl from Ipanema〉、 〈Desafinado〉〈Insensatez〉和〈Corcovado〉等等几乎所有经典曲目。然而,这些歌曲的最初版本并没有引起任何的注意,只有50年代后期的一部电影《黑皮肤的俄耳甫斯》让美国人见识了一下Jobim的才华。直到1958年,一位年轻的吉他手兼歌手(俗称“目前大小酒吧里常见的弹唱艺人”)赋予它们一种全新的节奏和唱法。于是,整个巴西乃至全世界都开始为这一新的音乐而疯狂,人们称之为Bossa Nova。而这位年轻的歌手便是Joao Gilberto。
从Joao Gilberto四十多年前第一次登台表演开始,在他的整个音乐生涯中,他始终被称作为“天才”,事实也确是如此。他的隐居生活几乎使他成为全巴西最神秘莫测的人物。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词铺天盖地而来,因为他永远地改变了巴西音乐的历史。
十五岁时,Joao有了自己的乐队,他们在市中心的一颗小果树下开始了可爱的淳朴的甚至有点土的排练,并且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十八岁的Joao已经是一名电台歌手,并在第二年与乐队一起迁移到里约。
Joao对那些传统的Samba人士说,没有颤音的低声吟唱可以让嗓音更自如的随着吉他摇摆,而不是戆憨憨地穿着礼服在台上引吭高歌以至于憋死。尽管很多人对他的“哼哼”不屑一顾,他却仍然固执地尽量多用鼻子而非嗓子来唱歌,并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节拍——不同于Samba热舞的没有明显强弱拍之分的独特节奏。某一天,当他坐在河堤上,看着那些头顶篮子的洗衣女工摇摆着从他面前经过时,他哼出了第一句Bossa Nova:“Bim-Bom-Bimbim-Bombom-Bim-Bom-Bimbimbom-Bimbom”。简单入耳的旋律和活泼俏皮的节奏被懒洋洋的吟唱捏在一起,感觉有点土里土气的,但却美的让人忘乎所以。从〈Bim-Bom〉和〈Chega de Saudade〉合在一起作为单曲唱片发行的那一天开始,各种音乐辞典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Bossa Nova。
有节奏地切菜,快乐地淘米,口中还念念有词。我预感到一件可怕的事将要发生——今天,也许会在厨房里扭上一整天。

4月10日:为什么老是晴天?再也不去上班了!
第一个懒腰在上午11点钟发生。记得前些日子在逛唱片店时,看到这样一张CD封面:一个小日本模样的小女人用她的大手在一把块头蛮大的吉他上握着一个Bossa Nova和弦。于是,宁可错买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我,把小野丽莎(Ono Lisa)的《Pretty World》带回了家。
开篇第一首是改编的法国小调〈Un Homme Et Une Femme〉。电台里听多了日本小女人的嗲声嗲气,一直很反胃,没想到小野丽莎会有这样迷人而磁性十足的声音。小野在专辑里翻唱了老瞎子Stevie Wonder的两首歌〈My Cherie Amour〉和〈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ife〉;与原唱在高音区喊破了嗓子死撑相比,降调后的小野显得轻松自如。Tony Bennett那首老掉牙的〈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Beatles的〈Yesterday〉,以及Carpenters的〈This Masquerade〉,都被小野娓娓唱来,听得人无比的惬意和舒畅,每一块骨头都几乎要酥掉。只是翻唱自The Police的〈Every Breath You Take〉有些差强人意。
不过,整张唱片的配器实在很一般,单调而乏味,傻乎乎的,像极了保尔莫利亚。几乎听不到吉他的声音,弦乐和Keyboard占据了太多的空间,沙锤和鼓一成不变地打着古板的节奏,只有偶尔闪现的钢琴给曲子稍微添了点彩。然而,因为有了小野丽莎,那些戆大兮兮的配乐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缺憾而已。毕竟,这是一张以人声为主导的唱片,不必奢求太多。虽然不是很浓烈纯正的Bossa Nova,但仍不失为一张值得一听的唱片。
与小野平实、亲切的演绎相比,德国那支名声在外的“著名爵士超级组合”Mind Games的专辑《Mind Games Plays The Music Of Stan Getz & Astrud Gilberto》显得过于花哨和炫技,硬要把简单的快乐复杂化,可谓莫名其妙兼名不副实之极也。
小野丽莎的靡靡之音渐渐扩散,房间里的空气带着微微醉意轻轻摇摆,连窗框也变得模糊起来。带着满脑子的草帽、烤肉、太阳镜和午餐盒,我决定去郊游——管它今天礼拜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